尕日塘秦刻石争鸣的书法史价值与启示
潮新闻客户端 李治钢
海拔4306米的扎陵湖北岸,石英砂岩的陡崖在青藏高原的烈日下泛着苍黄。当2025年6月《光明日报》披露“皇帝使五大夫”的秦篆字样时,这方不足0.2平方米的刻石瞬间成为学界争鸣场——有人视其为补全秦代边疆史的艺术实证,有人直指其“风格杂糅”存疑。然而,这场争鸣早已超越真伪之辩,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里,藏着秦篆艺术的多元面相,更折射出边疆文化遗产解读的时代命题。
刻石的艺术身份之争,首先聚焦于秦篆风格的范式认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以“文字风格属秦篆”定调,但其无界格的布局、略带歪斜的行距,立刻引发学界热议与质疑。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辛德勇在“辛德勇自述”微信公众号中明确提出“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认为这是“石刻造假新高度”,并强调需公布完整鉴定依据才能展开有效学术讨论。这种质疑直指核心:秦代官方刻石是否存在固定范式?
这场分歧恰恰戳中书法史研究的惯性盲区。我们长久以来以李斯所书“斯篆”为秦篆唯一标杆——线条匀净如玉石筷子,结构对称如棋盘布局。但相关报道及学术讨论显示,秦代“书同文”后实际存在多元书写生态:泰山、琅琊台等庙堂刻石确有严格纵横界格,而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等行政文书却多见省笔、连笔的草率写法。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法律答问”篇的文字就已呈现明显的实用化倾向,与尕日塘秦刻石的随意性形成印证。更值得注意的是,刻石“车到此翳”的“车”字,虽因凿刻工具限制略显粗粝,却仍可辨识秦篆典型的横画收笔重按特征,这种“庙堂基因与边疆质感的融合”,正是其独特的书法史价值所在。
展开剩余65%秦篆与后世“玉箸篆”的风格厘清,让争鸣有了更精准的艺术史坐标。书法研究史指出,真实秦篆与唐宋重构的玉箸篆存在本质差异:前者线条有起收笔的韵律变化,结构暗含动势,如琅琊台刻石的“皇帝”二字可见明显的笔锋转换;后者则追求几何化对称的等线美感,起收笔藏锋无痕,是唐宋人对秦篆的理想化改造。现存西安碑林的《峄山刻石》宋代摹本,便是玉箸篆的典型代表,其线条均匀如玉石雕琢,与泰山刻石残片(秦代原石遗存)所保留的自然书写感形成鲜明对比。若将尕日塘秦刻石与二者比对可见:前者“采乐”(“乐”通“药”)等字兼具秦篆的笔意特征与野外刻凿的粗放感,这种“因形布字”的风格混融性成为争鸣的关键触点。
刻凿工艺的科技解密,为艺术断代提供了硬核支撑,也让争鸣更具思辨性。国家文物局组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机构形成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尕日塘秦刻石采用平口工具斜方直接入石刻制,留下的刻痕底部多为平底形,两侧带有不规则天然崩裂痕迹,通过矿物和元素分析,已排除现代合金钢工具刻制的可能。更关键的是,刻痕内部发现的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其经历了长期自然侵蚀,可排除近期伪刻的可能。但反对者仍有诘问:“如何排除唐宋人用古工具仿刻?”对此,《光明日报》所刊学术讨论报道中援引的历史案例提供了佐证:河北坛山刻石因字体近于小篆、与周代应有的古文科斗书不符,被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质疑为“附会之作”。这一案例揭示,后世仿刻古代篆书往往难以完全脱离自身时代的书风特征——如唐宋摹刻秦篆时多会渗入当时的审美倾向与笔法习惯,而这与尕日塘石刻被指具有的秦篆典型风格存在差异。
学术争鸣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块刻石的身份定论。辛德勇教授呼吁公布完整鉴定报告与专家名单,本质是对“学术公开性”的坚守——在文物鉴定领域,权威不是来自行政背书,而应源于证据链的完整呈现。值得欣慰的是,这场争鸣已催生良性学术互动:国家文物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尕日塘秦刻石高清电子拓片与显微检测影像,组织多学科领域专家研讨拆解秦篆笔法与凿刻特征,相关话题在学术社群引发持续讨论。当普通观众开始关注“秦篆与玉箸篆的区别”,当学生在历史探究作业中探讨“边疆文物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这场争鸣已完成从专业领域到公众视野的“破壁”,让秦篆艺术真正走进大众认知。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倒逼我们重构秦代艺术的地理版图。长久以来,秦代书法研究多聚焦中原核心区,边疆文物常被归为“非主流”。但尕日塘秦刻石的出现,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内蒙古居延汉简共同构成了从秦到汉的边疆探索与文书书写实证链条。《光明日报》相关报道及学术讨论印证,秦代书法实际存在“庙堂雅韵”与“边疆实用”两种形态:前者以秦篆(小篆)为代表,服务于帝国意识形态建构,如李斯所书刻石的严整规范,彰显中央集权的威严;后者以边疆秦隶与实用篆书为代表,记录真实社会活动,如秦简的基层行政书写、尕日塘秦刻石的“采药昆仑”记事,呈现随性自然的书写特征。二者分属官方规范与民间实用体系,共同构成秦代书法的完整面貌。这种认知的突破,远比单纯给石刻贴上“秦代”标签更具学术价值。
在扎陵湖的潮汐声中,这方刻石仍在接受时光的审视。围绕它的每一次辩论、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解读,都是对历史细节的打捞,对艺术多元性的尊重。当我们放下“非真即伪”的二元思维,会发现争鸣本身就是文化遗产活化的重要方式——它让沉睡的石刻开口说话,让秦篆艺术的边疆故事被听见,更让学术精神在质疑与回应中不断生长。正如考古学界的共识:“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什么,更在于我们如何通过严谨研究接近历史真实。”这方高原上的刻石,终将在持续的学术对话中沉淀为历史的坐标,而那些围绕它的争鸣,早已成为当代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发布于:浙江省
